清明:中国人的“春之祭”

2018-07-16 2327 收藏至看单
来源:中国网
冬至后的第108天,天地间一元复始,万象更新,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。清明的字面意思是“清爽明亮”,当清明到来,天气转暖,雨水渐多,一扫冬日寒冷枯黄的景象,呈现出“清爽明亮”的大好春光。
 

清明:中国人的“春之祭”
 

对于节气的划分,体现的是古代中国人对于物候变化的细微体察。清明的好天气,使之成为农耕时代的中国人开启一年辛勤耕耘的标志,民间也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的谚语。

清明多雨的天气同样令人印象深刻,一千多年前的中国诗人杜牧用诗歌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,下雨的天气,一个急于寻找酒家的赶路人向牧童问路,牧童扬鞭指向杏花林里的小村庄。诗歌虽短却情感细腻,极富画面感。或许是杜牧在诗中寄托了太多的感情,清明时节这首诗读来总是最动人。

尽管如此,清明却是一个“哀”而不“伤”的节日,人们会在清明这天结伴踏青郊游,在自然中充分感受春天的生气,同时通过荡秋千、放风筝等活动,释放压抑了一整个冬天的活力。这些都源于古人农历三月初三,水边郊游,沐浴驱邪的习俗。

中国人最讲究传承,最重祖先,祭祖扫墓是这个节日里最重要的活动。

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,晋国名臣介子推辅佐国君有功,却淡泊名利,归隐山林,他倔强地拒绝了国君再次召唤,而更为倔强的国君竟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,最后介子推情愿被烧死也不愿出山。

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,介子推的倔强似乎难以理解,但淡泊名利却是中国古人十分推崇的美德,介子推对于个人价值观的坚守令人感动,他也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面旗帜,在随后的两千年不断被传颂。为了追思介子推,禁绝烟火吃寒食的习俗在民间推广开,这一天也渐渐发展成追思先人、祭祖扫墓的寒食节。岁月流逝,寒食节逐渐被融合进清明节,禁火吃寒食的习俗不再流行,而祭祀坟茔、追思先人的习俗却一直保留了下来。

清明是春光最好的时节,在这样的时节追思先祖,体现的是中国人内心对于“传承”的重视。而中国文化也正因为绵延千年的传承,至今仍然保有鲜活的生命力。

 

最新推荐

评论 ( 0)

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

全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