臘八節:過了臘八就是年
來源:中國網
大米、小米、糯米、高粱米、紫米、薏米等谷類,搭配紅豆、芸豆等豆類,再加上紅棗、花生、蓮子、等幹果,可以熬制出一碗熱氣騰騰、香氣四溢的臘八粥。在中國傳統的農曆之中,十二月初八日被稱爲臘八節,在這一天,喝上一碗溫熱的臘八粥,感受到的不僅是一身的暖意,更是春節将至的濃濃節日氛圍。
山東臨沂的小朋友在辨認制作臘八粥的食材。新華社發(張春雷攝)
從炎帝黃帝開始,中國人就在一歲之末、新舊交替之際,用獵獲的肉類祭祀祖先神明,這樣的祭祀稱爲“獵祭”。而在古漢語中“獵”可通假爲“臘”, 因而最後一個月也被稱爲臘月。“獵祭”的習俗後來與佛教的“法寶節”相融合,最終在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固定在了臘月的初八,形成了中國傳統的臘八節。人們在一天祭祀門神、戶神、宅神、竈神、井神等,以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。
中國幅員遼闊、物産豐饒,這也造就了各地臘八時節各具的特色的節令食物。
除了最常見的臘八粥,在安徽地區,人們會吃臘八豆腐;在青海地區,人們則将新碾壓好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,做成麥仁飯;而在最會吃面的關中地區,臘八面則取代臘八粥成爲餐桌上的主食。這些食物雖然有着濃厚的地域特征,但相同的是都選用各地最樸素最常見的食材爲原料,這也讓天南地北的人們,都能在這一碗當中,品出辛苦一年過後豐收的滋味。
黃山市西遞鎮葉村手藝人制作的“臘八豆腐”新華社發(施亞磊攝)
除了糧食做成的各色食物,不少地方還流行着一些獨特的食物。比如華北地區,人們會将新鮮的蒜瓣放入醋中腌制,制成臘八蒜;而在有些地區,人們甚至會在這天吃冰。
各種傳統臘味食品洋溢着濃濃的年味
臘月八日是中國北方冬季最冷的“三九”時節,臘八的到來也預示着春節的臨近,在中國人的心目中,臘八一到,就進入了喜慶團圓的春節的周期,喝完一碗充滿暖意的臘八粥,大街小巷仿佛都開始漸漸有了節日氛圍。民間描述春節習俗的童謠就是以“小孩小孩你别饞,過了臘八就是年”一句開篇。可以說臘八就是新春佳節的一幕序曲,臘八過後,人們就開始殺年豬,辦年貨,腌制臘肉,準備慶祝一個歡樂祥和的中國年。
最新推薦
-
4118 04:45《風雨中撐起一把傘》2020-05-12
-
4195 04:14三伏:高溫來襲 養生防暑2019-07-24當今時代,人們對冰箱裏的冰塊司空見慣。然而在幾百年前,中國古代的盛夏,小小的冰塊卻可以被當成是大禮。唐宋時期,皇帝會向身邊的近臣賜冰,幫助他們度夏;到了清朝,賜冰的福利已經惠及到所有官員。
-
5165 03:00牡丹:流芳千載 國色天香2019-05-05牡丹是原産于中國的名貴花卉,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曆史。其花朵大而明豔,香氣濃烈,觀之頗有華貴之氣,是中國文化中富貴吉祥的象征,曆來爲中國人所喜愛,更在悠久的中國文化當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。
-
4462 04:13谷雨:百谷競生長 春雨貴如油2019-04-19谷雨,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,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。谷雨節氣的到來意味着寒潮天氣基本結束,氣溫回升加快,有利于谷類農作物的生長。
-
3071 04:28驚蟄:用兩個字标記春天2019-03-06如果讓你來描繪春天到來的景象,你将怎樣着筆?對中國人來說,隻需要兩個字——驚蟄。意思是當第一聲春雷響起,冬眠的動物被驚醒破土而出。驚蟄是春天到來最直觀的标志,這一天也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。
-
2774 01:40【兩會天天評】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箭在弦上2019-03-05個人信息洩露事件一直挑動着大衆的神經。個人信息保護法已經箭在弦上,值得寄予更多期待。相信在不久的将來,網絡将更加清朗。
-
2905 04:12花燈:春燈萬盞鬧元宵2019-02-19花燈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産物,既有生活功能又具藝術特色,多在春節、元宵節等節日懸挂,爲佳節喜日增光添彩。中國人元宵節迎花燈的習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。全國各地花燈種類繁多,燈式不一,各有流行。
-
2995 04:03大熊貓:“最熟悉”的“陌生熊”2018-12-20中國衆多古籍中都記載過一種神奇的動物,“(它)似熊,小頭,黑白駁,能舐食銅鐵及竹骨”。根據這樣的描述做一份側寫,會得到一種我們完全意想不到的生物——大熊貓。今天看來大熊貓“食鐵”是個天大的誤會,但也能看出人們對大熊貓實際上是“既熟悉又陌生”。
-
2749 03:55臘八節:過了臘八就是年2019-01-14大米、小米、糯米、高粱米、紫米、薏米等谷類,搭配紅豆、芸豆等豆類,再加上紅棗、花生、蓮子、等幹果,可以熬制出一碗熱氣騰騰、香氣四溢的臘八粥。在中國傳統的農曆之中,十二月初八日被稱爲臘八節,在這一天,喝上一碗溫熱的臘八粥,感受到的不僅是一身的暖意,更是春節将至的濃濃節日氛圍。
-
2879 03:36蘇轼罕見畫作4.6億港币成交:千年前的先鋒藝術2018-12-28上月,蘇轼《木石圖》手卷以4.636億港币成交。蘇轼傳世畫作真迹極少。此畫看似簡單的線條充滿變化和張力,與當時追求形似的宮廷院派相比,顯得一點也不“寫實”,曾有人評價它是“前衛中的前衛,先鋒中的先鋒”。
-
4015 05:00故宮“地暖”:冬日裏的溫度2018-12-13“白雪鑲紅牆,碎碎墜瓊芳”,寒冬雪後的故宮,美的驚豔,卻也是冷的徹骨。據史料分析,明清時中國經曆過一段極寒氣候,最冷時氣溫可達攝氏零下二三十度。
-
3595 02:56筷子:絕沒有那麽簡單!2018-12-06筷子,古稱“箸”,通常由竹、木、骨、瓷、金屬等材料制作。爲什麽中國人用筷子吃飯?首先是因爲中餐存在大量熱食,需要借助工具避免手指直接接觸食物;更主要是與烹饪方式有很大關系。考古發現,距今大約7000年前中國就有“勺”的出現, 4千多年前就開始使用“骨制叉”,西周時期的“匕匙”可切可撈,當這些餐具的使用不能滿足烹饪文化的發展時,于是産生了筷子。中國的炒菜、火鍋、面條這類燙并且小塊的食物,用筷子夾起來既不會燙手而且更方便。
評論 ( 0)
全部評論